新闻中心
热点评议:AI时代大学教育的变与不变——写给2025届高中毕业生
2025-06-27 13:18:441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大学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当“AI改变大学教育与教学”“自主点单学习”成为现实,大学教师角色将要或者正在转向知识顾问、道德情操顾问与职业规划顾问,2025届的中学毕业生和家长很可能会问:中学所学是否已足以自主运用AI?若如此,上大学又能学到什么?大学会教授什么?大学功能和角色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AI时代大学教育的“变”:从知识传递到能力重构
AI的介入使大学教育呈现出多维度的变革。
首先,学习模式从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转向合作互助式的“个性化定制”。中学阶段习得的基础知识已能支撑基础AI操作,但大学教育不再停留于“填鸭式”知识灌输,而是聚焦于“高阶思维”的培养。例如,AI可快速解答数学公式、生成文本,但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如何用算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将AI伦理融入技术应用?这些批判性、创新性能力需在大学通过项目实践、跨学科研讨中淬炼。
其次,教师角色从“讲台上的权威”转型为“成长伙伴”。在“点单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引导价值判断的顾问。他们如同“知识导航员”,在AI无法触及的领域——如人文情怀、道德抉择、职业规划中,提供个性化建议,助力学生找到人生航向。
再次,大学物理空间的功能被重塑。教室与图书馆的界限日益模糊,数字化设备、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场景虚实交融。电子书籍取代纸质书成为主流,知识获取的效率与灵活性大幅提升。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当休闲阅读时,人们仍愿选择纸质书,这折射出教育之外,人类对触感、沉浸式体验的永恒需求。
AI时代大学教育的“不变”:人文精神与深度思考的永恒价值
尽管技术浪潮汹涌,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
其一,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是AI无法取代的“人类专属领域”。无论技术如何进化,社会仍需要懂得同理心、具备责任感的创新者。大学通过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性温度。
其二,深度思考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学教育夯实基础,而大学则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重组”“跨界”。例如,AI能处理数据,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洞见、设计突破性方案?这需要大学在科研训练、团队协作中培养的系统性思维。
其三,大学作为“社会连接枢纽”的角色愈发凸显。AI虽能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但面对面的师生互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仍是激发灵感、拓展视野的关键渠道。大学校园不仅是知识容器,更是培育社会资本、塑造人格完整性的生态场。
我的主张:以“变”应“变”,以“不变”锚定方向
站在AI时代的入口,你们需以清醒认知迎接大学教育的新形态。
拥抱变化,激活自主学习力:利用中学打下的知识基础,大胆尝试AI工具,但勿止步于表层操作。大学将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主动参与项目、提出跨学科问题,才能驾驭AI而非被其局限。
坚守核心,深耕人性之根:在技术学习中不忘追问“为何而创”“为谁所用”。选修人文课程、参与社会实践,让道德判断力与同理心成为技术能力的“舵盘”。
善用大学生态,构建终身成长网络:珍惜与教师、同学的深度联结。职业规划咨询、学术资源库、全球合作项目等,都是大学独有的“赋能系统”。同时,保持纸质阅读、线下讨论等传统学习方式,平衡数字时代的碎片化冲击。
结语:在变与不变中寻找教育真谛
AI时代的大学教育,变的是工具与形式,不变的是对智慧、人性与成长的永恒追求。当技术为学习插上翅膀,你们更需以批判性思维驾驭方向,以人文精神校准航程。大学不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成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在这里,你们要学会如何与AI共生,如何在变革中坚守人类独有的光芒。愿你们在变与不变之间,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成人,实现能力跃升。
余言絮语:大学填报志愿更应该看看学校和专业与自己的匹配度,即所选高校专业是否有团结创新和责任担当的学长圈子,如经典读书会、科技创新团队,还要看是否有指导学生陪伴自己的导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