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春有“理”,宣讲有声——走近yh533388银河优秀青年宣讲团队(二)
2025-07-18 18:29:0310
编者按:
青年之声,最能回应时代的回响;青春之力,最能映照信仰的光芒。在“精神与时代相约 青年与成长同行”大学生理论宣讲大比武决赛中,有一支这样的宣讲团队凭借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表达与坚定的信仰,斩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与此同时,作为思政青年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他们代表学校参与2025年三亚市“鹿鸣新语”理论宣讲擂台赛决赛,荣获二等奖,再一次以青春之声传播党的理论,展现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着对理论的热爱、对青春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有理想、有担当的思政青年,聆听他们成长路上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用青春诠释信仰的澎湃力量。
本期邀请三位同学为我们分享属于他们的故事:
思政2301班 金韦圳
非常感谢学院为我们团队搭建的平台与倾注的资源,在近两个月的筹备时间里,我们紧扣“宣讲为人民”的理念,从设计到比赛、从磨合到配合,时刻思考着如何把教育家精神讲出海南意蕴、演出吉利特色,从中不仅看到青年学生所具有的创新创造潜力,也认识到好的宣讲离不开“泥土气”和“烟火味”,这本质要求我们大学生宣讲员在后续的探索中要突破传统场域走向田间地头,更要掌握宣讲的功夫和火候,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浸润人、感召人、引领人。
这段时间里,个人的理论宣讲功底在慢慢夯实,但最有感触的是在实践中所领悟到“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意义。团队内我们发挥各自专长带动整体效果提升,避免了单打独斗导致的力量分散;团队外我们与其他宣讲员跨领域的深入交流,打开了理论宣讲全新视角,真正做到通过一场比赛提高了专业素养、丰富了人生阅历,细微体悟颇具意义。这一经历对我启发有三,第一是以韧劲继续培育专业素能,确保有坚定内核;第二是以真情融入团队,走合作共赢之路;第三是以胸怀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终身学习者。总的来说,在剩余不多的大学生活里,我们应当珍惜每次参与活动的机会,主动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
思政2301班 刘茜铭
回顾这次参赛经历,从最初接到比赛通知,到确定主题后的反复打磨稿件,再到无数次的完善视频、调整剧情的语速语调与肢体动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系统性的引领与团队成员的深度协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彼此支持,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完善作品,这种合作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在角色塑造初期,我的表演一度陷入程式化表达的困境。指导教师以其对教育叙事的深刻洞察,引导我解读角色,使我明白支教者的情感张力,源于对教育场域中师生互动细节的精准捕捉,而非刻意的戏剧化呈现。这一方法的点拨,使我摆脱了表层模仿,通过梳理大凉山支教案例中的典型场景,重新塑造角色形象。团队的成功得益于学院为我们搭建的育人平台。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的指导,更通过赛事实战等环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了宣讲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重提升。
在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成长与感悟依托学院的育人平台,在理论宣讲的道路上不断打磨,让理论知识在传播中沉淀为更深厚的专业素养。
思政2301班 郭津言
很荣幸能在这次宣讲比赛中饰演的李小倩老师,这次比赛让我感触颇深。在准备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凉山教育的不易,那里的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却因条件有限面临诸多困难。我仿佛能看到李小倩老师跨越山海,带着爱与责任走进大凉山,用教育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光。
这次宣讲比赛,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武器。我们通过讲述大凉山智慧课堂的故事,展现了教育赋能脱贫攻坚的力量。
能有这样的机会,要感谢学院为我们搭建优质平台。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理论宣讲,组建权威导师团队,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打磨,再到成果转化,全链条培育我们。教师们的悉心指导,让我们的宣讲能力和思政素养不断提升。学院打通了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让我们这些宣讲人才得以成长。我相信,在学院的培养下,我们会带着“教育有我”的誓言,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