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品思想|共探理论之深邃(五)
2025-09-16 14:45:4410
编者按
yh533388银河书行读书会,始终秉持“读原著、学思想、悟真理”的原则,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助力思政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与思想境界双提升。暑假期间,读书会组织成员参与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暑期学校。同学们于思想交流中碰撞火花、凝聚共识,筑牢坚实理论根基。接下来通讯社将专门推出暑期学校顺利结业同学的专题报道。
思政2301 杨宝仪
学习感悟
参加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暑期学校,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且难忘的思想洗礼。在六天的学习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授课内容是第一天由郝立新教师传授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原创性贡献》。
郝老师提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结概括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建设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从十二个方面展开具体讲解。
学习期间,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们围绕理论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思维碰撞,拓宽了我思考问题的维度。交流中,我深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思想的传播者,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带到更多人身边。这次暑期学校的学习经历,激励着我今后持续深入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负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
启发思考
首先,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自信置于“四个自信”的核心地位,强调其“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断源于对中华文明5000年连续性的深刻认知:从《诗经》《论语》的经典传承到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例如,国家版本馆的建立与《复兴文库》的编纂,正是以实物与文本形式巩固文化主体性,彰显“我们的文化在这里”的历史自觉。
其次,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被强调为赋予马克思主义更深厚的中国底蕴,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结合并非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通过“深刻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例如,将“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主张相融合,既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民本基因,又赋予其全球治理的当代价值。这种结合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根基,更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为基石,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其原创性贡献不仅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提供了从网络治理到全球传播、从传统转化到现代发展的实践路径。面向未来,如何在数字时代进一步激活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国际话语权,仍是需持续探索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思想已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